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祝有研集团70周年华诞,集团举办了“辉煌七十载,奋进向未来”故事大赛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共收到各单位报送的54篇参赛作品,生动讲述了有研集团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实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本期推出“辉煌七十载 奋进向未来”有研故事系列展播(一)——攻坚克难,助力大飞机用铝材国产化。
攻坚克难,助力大飞机用铝材国产化
——记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铝合金研究团队
作者:有研工研院 李锡武
知重负重,攻坚克难;
实干担当,勇毅前行。
2022年,“胖妞”运20已经9岁了,大客C919也5岁了。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胖妞结队加入上海“战疫”,再次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力量;飞出国门万里驰援塞尔维亚,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实力。运20和C919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大飞机从无到有的飞跃,在中国航空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背后凝聚着数个不同领域研制团队的智慧和努力!
“如果把一架飞机比作一个人,那么发动机就是心脏,液压系统是血液,而铝材则是骨架。”国产大飞机机翼翼梁及壁板、机身承力框及长桁、蒙皮、翼身对接接头等机体关键构件采用的都是铝合金材料,而航空铝材国产化是我国向航空强国迈进的基石。
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铝合金研究团队,就是国内研究大飞机“骨架”材料的主要团队之一。“虽然我们只专注于研究几种关键铝合金材料,但却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提到大飞机关键材料的技术突破,铝合金研究人员感慨道。
2006年,国家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大飞机专项启动初期,国内航空铝材研制和生产水平落后,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保供水平存在20~30年的差距。全世界只有美国掌握大规格厚截面构件用7085铝合金这项新技术,“他们肯定不会给我们,自主创新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也是唯一的路”。
当时国内对7085铝合金的关键成分、制备工艺掌握并不全面,团队敏锐意识到,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破解这项关键技术难题至关重要。2006年,团队率先布局开展新型高强韧低淬火敏感性7085铝合金材料研究。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让当时的技术难题变成了“卡脖子”难题,当时的布局也是新形势下快速实现航空铝材自主可控的重要保障。
一开始,大家都不清楚这种材料的开发难点是什么?为了找到这一答案,团队成员查阅大量文献、开展实验研究。往往脑海中一有灵感,就立马组织讨论并进行实验验证,为了能及时获取数据,加班加点工作成了他们的常态。实验、总结、讨论、确定下一步方案,然后开始新一轮研究,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团队最终攻克了这项技术难题。
技术的突破看似解决了原来“无材可用”的局面,但又一大难题接踵而至,如何解决将技术原型放大到工业化中出现的“有材不好用”的问题?材料批次间的不稳定性,容易产生这批合格,那批不合格的情况,究其“为什么合格?为什么不合格?”的原因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团队带责人熊柏青教授总会引导大家,“实验分析只是基础,只有深入一线了解工业化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团队带头人与西南铝技术负责人在生产现场交流
为了让这一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团队骨干李锡武教授开启了长期“边跟产、边实验、边改进”之路。他经常在中铝西南铝的厂房内通宵达旦,与工人师傅们详细沟通,挖掘可能存在的任何问题;同时带领团队抓紧一切时间实验、分析总结,并第一时间与现场技术人员对接交流,指导生产工艺优化。
北京至重庆市西彭镇,1760公里的路程,在集中攻关最艰难的半年时间里,他往返了不下20次。为了节省白天工作时间,他常选择夜间航班往返,长期高负荷工作,但他却说,“这样是完全值得的,只要能切实解决问题,再苦再累也没关系。”
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技术攻关,与中铝西南铝紧密协作,攻克了系列工程化技术难题,按期完成全部研制任务,10余个规格新型合金锻件产品在运20上获得批量装机应用,实现了主干材料的自主保障。
团队带头人与西南铝技术负责人在生产现场交流
除了技术攻关外,如何突破国际知识产权制约,支撑国产大飞机的国际化运行也是一大难题。针对国外为严密保护7085等合金设置专利条款多、范围宽泛、封锁严密等问题,铝合金团队从研发伊始就高度重视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提出了全新的合金设计思路及组织性能调控方法。投入大量时间精雕细琢专利申请内容,厚厚的稿纸堆积成山,经过长达八年多的陈述和申辩,最终获得了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英国、西班牙、奥地利、日本和澳大利亚等12个航空铝材主要生产国的授权。这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全球大范围授权的航空铝合金材料发明专利,推进了我国高性能铝合金由长期依赖跟踪研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技术攻坚克难过程中,锤炼了一支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强的队伍,持续支撑着中铝西南铝和东轻公司攻克了一系列高性能航空铝材的国产化任务,不断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首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名、北京市科协人才托举工程1名。壮丽事业的背后,也离不开团队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传帮带”的工作作风,正是这个由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汇聚成的团结集体,用他们的点点滴滴演绎了许许多多感人故事。
熊柏青教授,铝合金团队学术带头人,尽管已在有研集团担任领导数年,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丝毫不减,不断思考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新思路、新想法特别多,“早上6点与科研人员探讨新思路,晚上10点交流技术攻关问题”对熊柏青教授来说是家常便饭。
张永安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坚守科研一线25年多。在很多同事心目中,他就是名副其实的“科研劳模”,常常是实验室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的人,尽管北太到怀柔有近1个小时的车程,但经常七点刚过就在办公室看到他的身影,时常带领团队人员探讨攻关难题至凌晨。
团队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注重工作效率,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感冒发烧也不吃药;有的家住在丰台区,1小时地铁+1小时班车是他上班的“标配”,为了争取更多的工作时间,习惯于两三天不回家;有的是2岁孩子的妈妈,项目攻坚关键阶段,每天早早出门,晚上经常是孩子睡着后才回家。
……
若干年来,团队成员似乎从来没有过完整的假期,“五一”、“十一”放弃休假,参与技术攻关也是一件常有的事情。2020年十一假期前,大家都提前定好了外出旅游的行程,但当突然接到重要攻关任务的通知时,时间紧,任务重,所有人都主动放弃了休假机会,把已经订好的车票退掉,毫无怨言地投入到攻关工作中。
团队中共产党员占大多数,重点任务面前,党员攻坚在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个科研团队,始终站在国家和行业的高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刻关注领域前沿问题,超前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力争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铝合金材料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命题,铝合金团队将坚持以引领高端铝合金材料技术创新和支撑行业转型升级为使命担当,踏上新“铝”途,牢记新使命,阔步前行,迎接新挑战。